一、本書簡介
《流轉家族》是一本記載下山家族兩代人的生命史,裡頭是回憶錄輔以史料,因為書中很多場景和細節是需要後來考證,或更多人的口述才能整理出來的。除了自己家族的手足,還兼述其他兩對政略婚姻家庭,甚至互結姻緣。在每一章節的後面都會附加老照片,但照片大多是拍群體照,少生活照,人們模樣端正少有笑容。
以下山一(林光明)為第一人稱自述,女兒下山操子(林香蘭)譯寫。出書目的在序有提到,日本很多記述下山家的書,但多記下山治平拋棄泰雅妻女等惡事,本來超恨父親的下山一知道政略婚姻的實情後,想幫父親洗白,常常掛念,於是就有這第一本中文書。可知對一個人的評價,取決於我們站在哪個位置來看。
本書概略而言,時間是從日本統治初期,1905年下山治平來台,因政略婚姻與泰雅公主貝克‧道雷生兒育女,漸漸愛上她。後來下山治平的初戀追到台灣,兩人舊情復燃,下山治平娶雙妻的事情被長官知道,違背泰雅傳統,恐釀日原衝突,將他撤職回國,但台灣和日本的親人兩邊仍有聯繫。認為被拋棄又氣憤的下山一奮發向上,從事教職,後至日本娶初戀情人,母子一家歷經霧社事件、第二次世界大戰,再到日本投降、國民政府接收、二二八事件,原應遣返日本的下山一家,因種種緣故錯過船隻,滯留台灣;最後為了生存及子女的教育問題,歸化中華民國國籍,有了台灣名字。
「下山」這個日文姓氏,代表著這個家族的特殊身份——他們是二戰戰後滯留台灣的日裔家庭,遭致黨國政權排擠的「匪諜」嫌疑家庭,這個身分讓他們受到不少困難。一直要到解嚴之後,情況才有所好轉。
本書出現「蕃」、「理蕃」等詞彙,是為真實呈現史料內容,並無任何歧視之意。書中以日方角度可類推有三組勢力關係抗衡:日方、味方蕃、兇蕃。
1.日方(又叫紅頭:因日軍軍帽上有紅線,後來凡是日本人,泰雅人都把他們叫成紅頭):理蕃課、軍警(日人或原住民,如花崗一郎)、蕃通(和原住民以他們的語言交談自如的人,如下山治平)
2.味方蕃(味方在日文裡是親善的夥伴的意思):與日本政府關係友好的原住民部落、與日方建立姻親的部落,像貝克的馬列巴社。
3.凶蕃:對抗日本政府或假意歸順實則伺機而動
而貝克在裡頭的角色,是遊說其他原住民部落服從,協助日警探查工作,平常以身作則當日本女人,做為族人效仿的對象。
- 背景:1911年日本政府(佐久間左馬太任內)所實施的五年『理蕃計畫』一環,由理蕃課負責。政略婚姻是為了征服治理最高山偏遠勇猛的(舊時廣義的)泰雅族人所設,因為近藤勝三郎很了解他們的文化,發現他們重視親情關係,所以為帝國貢獻策略。
- 目的:為了讓殖民當局更有效管理收服的原住民族,利用「婚姻」來消弭原住民的抗日意識。下山家成為當時「理蕃」策略的模範樣板,開啟「流轉家族」的命運。
- 虛情假意至真情實意:政略婚姻非你情我願,如貝克和愛人雅烏依.諾幹,他不願出草,讓族人相殘的理念和貝克相同,所以貝克非他不嫁。但因為日軍拿他老爸的性命要她嫁給下方治平,不得已只好服從。顯示殖民者的權威和惡霸。下山治平也有個初戀在日本,本來是把政略婚姻當成一個任務,但沒想到之後會真心對待,共度十五年才返回日本,貝克則至死不願離開家鄉,但雙方並未斷絕聯絡。
- 「娶蕃邦公主三年內致力理蕃事業後,隨時可以拋妻棄子」之約:
那時條約沒寫到被拋棄的妻兒權益,下山治平是第一個向政府爭取生存權的人,一波三折後,母子暫居官舍,生活才得到保障。由於混血家庭的身分,讓下山一長大求職、婚姻都很尷尬,看到很多荒謬之處。還好他的初戀井上文枝,因父親過去在霧社擔任駐警,與下山家頗為熟識,對下山一的「混血」背景並無偏見,才順利結婚。
政略婚姻可見當時的日本國民對天皇、對國家的效忠是難以想像的,遠遠超過個人的私情,甚至終身大事。政府也給這些軍警貢獻的優惠,如升官、三年後可以拋棄,卻沒顧及被拋棄的被殖民者感受和權益,差別待遇明顯。
-貝克臉上的紋飾被照相館修掉了
不用明說也知道日本和泰雅族有很多的文化差異,讓我印象深刻的是,會利用自己的文化來類推他人,像泰雅唯一神巫毒浮(Utux),有一段是巫師說日本人的巫毒浮太厲害,但我們知道事實是日本靠著軍事武器的力量制服被殖民者。
文化民俗差異也會影響族群立場,像下山治平是個勤政愛民的好官,獲馬列巴社民尊敬愛戴(這是書裡說的),日方不只有貶低壓榨原住民的人,也有好人,應該說他們希望部落能有更好的生活,如興教育、用有根據的醫療藥物而非傳統巫術,禁止出草能平安生活。但這些都是殖民者的觀點立場,有的出於善意、有的不知所云(像吃日本食物才是高尚),在觀看時也要仔細思考。

四、最後做個總結
對於他們流轉的人生,貝克媽媽有感而發說:「我和治平、仲子,以及我們的兒女,都是時代潮流轉換所造成的受害者,誰能怨誰怪誰?這只是時代的悲劇之一啊!」
下山一也說:「我有個偉大的父親,並不是一個不負責任的壞父親。他之所以拋棄我們,在那個時代有其難訴的苦衷...他也是無可奈何的被時代變遷的狂潮所戲弄。」
在發現、諒解父親的苦衷時,下山一對自己人生也豁達開來。每個人的身上都是一個時代,而下山一背負的相當沉重和複雜,命運沒辦法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,大時代下盡是個人無奈與掙扎,而後他信仰基督教當牧師,或許是看開生命的起伏,讓緣分來牽引。
書中也提到日本據台時的理蕃政策、日人跟原住民相愛相殺的眉眉角角,都提醒我們對台灣的認識和了解仍有缺縫,可從各種角度探索、彌補。不必論斷對錯,學習理解,用不同角度在大歷史下摸索人性的脈絡。
馬列巴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