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唐,七律的發展再次到了成熟的高峰,投入對詩歌形式美的追求。原先流行中唐賈島之僻苦詩風,華美詩風後來居上。文學史多認為晚唐最重要的詩人是杜牧與李商隱。
詩人在詩裡公眾形象的製作,還有後世對他的看法添加,可由杜牧的歷史形象與文學形象之間的衝突說起。
據正史所記載,杜牧為「好讀書,工詩為文,嘗負經緯才略」及「剛直有奇節,不為齪齪小謹,敢論列大事,指陳病利尤切至」為國為民的士大夫。
但杜牧相較同時代的詩人,為什麼風流形象特別突出?主要來自於他的詩而不是作為,讀者相信他扮演的風流形象更多,加上筆記、小說渲染,成了風流放蕩的文人。反而他經營的政治家形象不受青睞。(在詩歌題材內容上,懷古詩成就最高,豔情詩最出名)
我猜因為給讀者的新鮮度較高,原來他也會寫這種詩啊這樣,或是貼近大眾生活,或是人們喜歡八卦,就像現在一樣。
杜牧的詩有意自成一家,將懷古詩帶到新的藝術境界,非常喜歡翻案(如,批判息夫人不死),好以議論入詩,句意尚奇、兼具輕艷與豪放二種風格。如〈赤壁〉想講東吳勝是靠運氣贏的,但他不會這麼直白,用假設之詞,靠畫面告訴我們,非常具形象感,用一般人很少用的切入角度翻出新意。後兩句評論不一,喜歡的很喜歡,不喜歡的批判他輕薄。
杜牧是美好詞采和豪健情感兼具的獨特風格,李商隱則走唯美路線。
其實李商隱的政治詩比重最高,在他現存的六百多首詩中,佔六分之一,而豔情詩(寫美女、愛情)比例不高卻是得到最多肯定,但李商隱在文學史的位置,卻很大程度取決於這類作品所產生的影響。
晚唐最大問題是宦官專權和藩鎮割據,詩人想要有所作為卻無能為力,像他有許多優秀的詠史詩歌,大都是借托史事,寄其弔古傷今之意,而具有較深的諷刺性。
「不知道李商隱在講什麼但就是覺得很美」,這肯定是很多人的心聲。梁啓超先生即在《中國韻文內所表現的情感》中說道:「義山的《錦瑟》、《碧城》、《聖女祠》等詩,講的是什麼事,我理會不著。……但我覺得他美,讀起來令我精神上得一種新鮮的愉快。須知美是多方面的,美是含有神秘性的。我們若還承認美的價值,對於此種文字,便不容輕易抹煞。」
無題詩:李商隱有意識命名無題,大規模創作,自己獨創的抒情詩體,在藝術上有鮮明的,後世認為充滿魅力。正因他難解隱約,也不知他在指哪件具體的事情,只感受到情緒。因為敘事很少,只看到片段,也不在乎讀者知不知道他在寫誰,只想寫身在愛情的感受體悟,往往難以連結事件,也無意跟讀者分享他經歷的故事。李商隱詩中的幽微隱約,往往出自自覺的追求,刻意的營造。於是後世爭執他到底是政治寓託,還是純寫戀情,眾說紛紜。
因此李商隱的詩常常被說深情,至死不悔。這類詩迷人之處是容易帶入自己的生命經驗,我們都有個崇尚真愛的靈魂。
這首寫他的執著和思念,卻被加上政治寓託的意思,說起來真的有點強硬。
我覺得應該回到抒情詩本身,不要扭曲詩意,找詩之外的成見穿鑿附會。
筆記:瑜的中國文學史課
補充:
王國瓔《中國文學史新講》:「杜牧的懷古詩,風格多樣,有的全無議論痕跡,而議論已化入形象之中。有的則全篇議論,表現自己的史觀。」宇文所安《晚唐》:「在他的一些效果最佳和最令人難忘的詩篇中,杜牧以風流人物出場,既多情浪漫又傷感瀟灑」、「杜牧的問題在於,更多讀者相信的是他扮演的詩歌風流角色。」
宇文所安《劍橋中國文學史》:「李商隱詩歌的一部分是『偷偷摸摸的』,暗示某種用十分引人注目的明顯方式掩飾起來的處境。中國批評家從這些明顯作隱秘狀的詩歌得到啟示,開始在更大範圍的李商隱詩歌中尋找隱含的艷情或政治所指。」
進一步閱讀:
三千教育中心:〈顏崑陽教授:「李商隱詩」單元主題二:閱讀李商隱「無題」詩、「類無題」詩〉,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cwXo8x30RlA。沒興趣的人可能會睡著:)
簡秀娟:〈杜牧形象之廓清與還原〉,https://hdl.handle.net/11296/wk53dz。下載論文要先註冊帳號喔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