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何為生物集體滅絕事件
生物集體滅絕事件指在相對短暫的地質時間中,較大的區域地理範圍內,發生生物種類減少及數量規模急劇下降的事件。顯生元曾發生五次大滅絕,分別在奧陶紀、泥盆紀、二疊紀、三疊紀、白堊紀,至今人類正面臨第六次生物大滅絕。
- 第六次生物大滅絕現況
現今的生物滅絕與人類息息相關,過度破壞自然資源,如污染環境、森林濫伐、破壞棲息地,擾亂正常的生物鏈,如獵殺及煮食、引入外來物種,改變原本的調節系統導致氣候異常,種種行為生物被迫承擔,付出相當大的代價。
國際自然保護聯盟(IUCN)對全球生物多樣性進行評鑑調查,其中瀕危物種紅色名錄,簡稱紅皮書,是現在物種保護狀況最全面的名錄,為物種保育狀況與變化趨勢提供相關訊息,促進外界採取行動,已成為最重要的參考依據。
我們必須正視一個駭人的事實:地球上的生物正以想像不到的速度滅絕。紅色名錄評估了高達12萬8500個物種,其中3萬5500種瀕臨滅絕,包括40%的兩棲動物、26%的哺乳動物、34%的針葉樹、14%的鳥類、33%的珊瑚礁等,但這些並不是地球生物的全部,可想而知還有很多未被發現且正瀕臨滅絕的物種。
在2020年的更新中,歐洲倉鼠、北大西洋露脊鯨和多 種狐猴都被列為瀕危物種,只差一步就會野外滅絕。2016年當時歐洲倉鼠被列為「無危物種」,陡然劇變正警告著我們,IUCN指出可能工業發展、農業單一耕作、全球暖化和光污染都是潛在原因。另一方面,鯨魚是海洋健康的重要角色,目前全球只剩下不到250隻成年的北大西洋露脊鯨,食物漸少、船隻撞擊、漁具糾纏、繁殖率下降等原因,讓數量下降了15%。
狐猴的保育情況也有所惡化,紅皮書負責人表示,農業活動和焚燒森林導致的棲地喪失,而馬達加斯加的伐木和火耕導致的森林破碎化,也讓牠們更容易遭到獵捕。由此得知,牠們受到的威脅越來越大,物種不是保持原來的狀態,就是進入更高風險的級別,這似乎表明了目前的保護工作還不夠,不足以阻止破壞的程度。
不只動物圈,植物也是建構生態系統穩定的重要因素,但因為固著生長、容易野採及培育等特性,讓植物的保育措施必須有和動物類群完全不同的切入思考,也是未來保育管理的重大挑戰。
圖源:https://edition.cnn.com/2020/07/09/world/iucn-red-list-july-2020-spc-int/index.html
- 台灣保育因應對策
台灣有許多物種被IUCN列入瀕危等級,如歐亞水獺、中華白海豚、部分台灣特種蘭花等,本土原生物種急速減少,嚴重影響台灣生態鏈。許多研究機構試圖復育已絕種的生物,例如成為人類開發棲地之犧牲者的台灣雲豹,同時也搶救瀕危物種,追蹤牠們的生活,防止走向滅絕。
但有些事法律明文禁止,卻還是得靠大眾彼此監督,自身存有保育意識。例如「台灣動物之聲」多年前統計資料,台灣至少有超過三百萬具捕獸夾,不僅一般野生動物可能遭害,珍貴的保育類動物台灣黑熊,也有不少因此失去腳趾或腳掌。
台灣四面環海,海洋生物多樣性值得注意,政府近年著手制定《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》,就永續漁業、自然海岸與生物棲地、減緩開發衝擊和進行復育工作等,提出許多政策目標。海洋保育署亦積極改善海洋環境,清理海洋垃圾超過6020公噸,包含淨灘、海漂及海底垃圾。此外,需要熟悉生態知識的專業人員來講解、教導大眾保育的正確觀念。
更多民間團體自發性組織活動、舉辦講座,認識生物多樣的重要,或是從號召身邊的朋友開始,一起清水溝、吃蔬食、節約能源、不製造一次性垃圾等等,具有共同的目標與理念,為地球盡一份心力。
圖源:https://edition.cnn.com/2020/07/09/world/iucn-red-list-july-2020-spc-int/index.html
- 反思
即將邁入2021年,不只人類在為新的一年倒數狂歡,地球上的生物也正在悲傷地倒數死亡期限。生物多樣性反映自然環境的豐富性、生態鏈的平衡,但當我們親手毀掉這些,人類社會也無法長久。
嚴重的環境破壞侵蝕各個角落,這些問題沒辦法推卸給別人解決,也不是說換個星球居住就行了,我們需要努力修補經濟發展時所犧牲的資源,喝止非法行為,創造一個永續發展的環境,在發展與環境生態間找到平衡點,不只是檢視國家保育措施的成果與不足之處,每個人都需要轉變觀念,採取行動,人們也該學著與生物共生共存。
圖源:https://edition.cnn.com/2020/07/09/world/iucn-red-list-july-2020-spc-int/index.html
- 參考資料
〈European hamster, North Atlantic right whale among latest species to become critically endangered〉:https://edition.cnn.com/2020/07/09/world/iucn-red-list-july-2020-spc-int/index.html
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:https://www.iucnredlist.org/
動物友善網:IUCN紅皮書更新 歐洲倉鼠、北大西洋露脊鯨成極危物種:https://animal-friendly.co/2020/07/15/iucn-red-list-2020/
《科學發展》專題報導前導:https://ejournal.stpi.narl.org.tw/sd/download?source=1090600.pdf&vlId=c779b72f68814e5c9264ece3b6771236&nd=1&ds=1
聯合報:捕獸夾禁9年 動物死傷沒變少:https://udn.com/news/story/7315/4845583
海洋委員會:2020國家海洋政策白皮書:https://www.oac.gov.tw/ch/home.jsp?id=232&parentpath=0,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