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悖論(Paradox)特色:矛盾語法。看似矛盾,實則蘊含深刻。功用:透視表層矛盾,照見複雜幽微的變化。
- 舉例(用舉例感覺比較聽得懂,上課也是這樣填格子哈哈) :「少即是多」、「吃虧就是占便宜」、「我必須殘忍,才能善良」《哈姆雷特》、「小孩是成人的父親」、「通往天堂最短的距離是戀愛,通往地獄最短的距離,還是戀愛。」(蔡詩萍),最後附上春榮老師自己寫的:「大都會交織著文明與無明、昇華與浮華、神性與魔性。」
→三特性分析電影《七月與安生》(因為我覺得很好看)→→→→→
圖片來源:https://movies.yahoo.com.tw/movieinfo_main.html/id=7799
- 對立的統一 (雙襯、亦此亦彼)
安生從小不在一個充滿親情的家庭長大,父親去世、母親忙於事業常常出差,所以她總想逃離破碎的家庭,那裡只是個沒有溫度的空間,因此好友的家成了她唯一的去處。在電影裡鋪陳七月家庭給安生的溫暖,在飯桌上四人和樂的談天說笑,七月的父母也相當疼惜安生,其實我覺得這美好回憶也成她的依靠和嚮往。
她離家後住在一間簡陋小屋,曾對七月傾訴,她這一輩子注定四海為家,原本這還蠻符合劇中形象,自立自強、追尋更大世界,但等後來離開了家鄉到處漂泊,越來越感到膩、感到疲憊寂寞,「萬水千山走遍,我感覺自己已經走到盡頭了。」才發現她最需要的,內心隱隱追求的仍是一個安穩的家。在看這幕的時候一直心疼安生,生活艱辛四處打工也感受不到充實的快樂,假借闖蕩但更像是逃走,她從來不敢跟七月爭,怕失去唯一摯友。
安生個性外放、桀敖不馴,其實心思比誰都細。她寧可浪跡天涯、成全好友感情的酸楚,人生不斷地迴旋、重蹈覆轍,用自信滿滿的外表掩蓋了內心的自卑。
在七月讓未婚夫走後,母親安慰她,「過得折騰一點,也不一定不幸福。」若是沒有讓不夠愛自己的未婚夫走,七月的婚姻總會壟罩陰影和猜忌下,失去所愛固然心痛,但得到所愛仍是悲劇。
除了友情、愛情的轉變,兩人追求的生活、所說的話也像交換了般,七月說,我們都很愛裝。「安生彷彿變成了安穩的七月,七月也變成了流浪著的安生。」她們不過就是相互漂泊與安定的隱藏與表現,每個人都有七月與安生的那一面。
圖片來源:https://opinion.cw.com.tw/blog/profile/396/article/5093
- 質量互變(動態變化不穩定)
彼此都在問對方,我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?青春轉瞬成斷垣殘壁,就算再好的友情,還是可能會因為一點因素而轉變,認清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分享。愛一個人能否勝過自己?但最終還是理解到,此生最珍貴的是那短而雋永的美好。人生中莫可名狀的情感,有該說、不該說的,七月和安生互相羨慕、互相嫉妒,互相恨也互相愛,但後來的愛肯定不是最初的愛,因存有太多千言萬語。
七月表面安靜乖巧、聰明賢淑,也一直知道男友與安生的感情,卻默默等待男友能回心轉意,什麼都規畫清楚仔細的壓力,卻又像什麼都能發生變化打碎一切的不安。電影後段情感從內斂隱忍到爆發,對安生的嫉妒、情誼生變的傷心,最訝異的是竟毅然主動放手讓家明逃婚,脫離父母設定好的人生軌跡,曾經賴以生存的穩固生活。
圖片來源:https://movies.yahoo.com.tw/movieinfo_photos.html/id=7799
- 否定的否定(相反相成)
有了挫折才知道自己想要追尋的是什麼,籠中鳥飛了出來,嚮往自由自在的生活。她順著安生的足跡到訪各處,想像她離開她後過著什麼樣的生活,才發現自己特別習慣搖晃和漂流。每一種改變都是結束,邁向新的開始。
最後的最後,真愛抵過一切嫉妒、猜疑、誤解與怨恨,什麼才是最重要的,電影裡頭越來越明晰。七月對安生的和解:「我恨過你,但我也只有你。」體會過愛恨交織的閨蜜情誼,聽得讓人百感交集。電影將小格局處理得極深刻,不只是短暫青春的生離死別,生命意義探索與掙扎的心靈對話相對更為龐大與深沈。
圖片來源:https://movies.yahoo.com.tw/movieinfo_photos.html/id=7799
本文若有誤請務必糾正我,我還學藝不精XDDD